029-83246120
小兒疝氣和鞘膜積液是小兒外科常見的兩種疾病,二者在發病機制、臨床表現等方面存在一定區別,具體如下:
一、發病機制不同
小兒疝氣:主要是由于腹壁肌肉發育不完善,存在薄弱點或缺損,當腹腔內壓力增高時,腹腔內的臟器(如腸管、大網膜等)會從薄弱處突出,形成疝氣。
鞘膜積液:是鞘膜腔內積聚的液體超過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腫。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,原發性鞘膜積液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確,可能與鞘膜分泌增加、吸收減少有關;繼發性鞘膜積液多由睪丸或附睪的炎癥、腫瘤、絲蟲病、外傷等引起。
二、臨床表現不同
小兒疝氣
典型癥狀:在腹股溝區或陰囊部出現可復性腫塊,腫塊多在患兒哭鬧、咳嗽、站立或用力時出現或增大,平臥休息或用手按壓時腫塊可自行回納或消失。
特殊情況:如果疝內容物發生嵌頓,腫塊不能回納,患兒會出現腹痛、嘔吐、腹脹等腸梗阻癥狀,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腸管壞死、穿孔等嚴重并發癥。
鞘膜積液
陰囊腫大:主要表現為一側或雙側陰囊逐漸增大,呈囊性,一般無疼痛感。腫塊大小不一,表面光滑,有彈性和囊性感,觸之不痛。
透光試驗陽性:在暗室中用電筒光從陰囊下方照射陰囊,積液可透光,呈橙紅色均勻的半透明狀,這是鞘膜積液的重要特征之一。
對排尿及活動的影響:少量鞘膜積液可能無明顯癥狀,大量積液時可能會影響患兒的排尿和行走。
三、超聲檢查表現不同
小兒疝氣:超聲檢查可發現腹股溝區或陰囊內有腹腔內容物(如腸管、大網膜等)的回聲,且隨體位改變或探頭加壓,內容物可回納腹腔。
鞘膜積液:超聲檢查顯示陰囊內有無回聲區,邊界清晰,與腹腔不相通。
四、治療方式不同
小兒疝氣:1歲以內的小兒疝氣有自愈的可能,可暫時觀察,采用棉線束帶或繃帶壓住腹股溝管深環,防止疝塊突出。如果1歲以后疝氣仍未自愈,或出現疝塊嵌頓等情況,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,如疝囊高位結扎術。
鞘膜積液:1歲以內的鞘膜積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,可先觀察。如果2歲以后鞘膜積液仍未吸收,或積液量較多、癥狀明顯,影響患兒的生活和活動,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。